首尔科学综合大学院大学教授文章 | 朴正烈教授-动物的利他心
动物的利他心
由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联邦理工学院组成的联合研究人员以野生老鼠为对象,观察它们在感染传染病时的行为。
研究人员首先向野生老鼠注射脂质多糖,这是构成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因为脂质多糖具有免疫系统识别为感染信号的特征。通过施用脂质多糖,野生老鼠实际上没有感染细菌,但被误认为感染了细菌。研究人员观察了野鼠在一段时间后在群中的行为。结果发现,施用脂质多糖的老鼠会主动从种群中分离出来。
对于这些结果,作为研究人员的洛佩斯博士认为,“野生老鼠的这些行为是为了保护地理和遗传上接近的群体,如他们的幼崽和兄弟”。这些行为可能有助于传播更多的基因。
在各种动物中发现的无私行为
野生动物的世界被“弱肉强食”定律所驱动。弱小动物是强动物的猎物社会。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动物关心弱者或对手。
法国巴黎大学的埃利斯·努瓦哈里教授是动物生态学的权威,他在《医生与综合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结构行为:结构, 合作,并区分其他形式的利他行为”,通过论文声称,在各种物种中发现证据,不仅是人类,在动物中也存在冒险拯救其他物种的情况。
在这篇论文中,海豚会冒着危险帮助被钩住和受伤的海豚浮出水面以呼吸。猴子驱赶接近雌性或小猴子的捕食者,罗德里克果蝠帮助分娩的雌性顺产。蚂蚁经常被帮助同一群体掉进陷阱的蚂蚁或帮助它们不被掠食者抓获。然而这种利他行为不会发生在其他蚂蚁的群体。
努瓦瓦尔教授说:“我们也许低估了这些动物在野外的无私行为。除了人类之外,关于动物的无私行为的研究并不多,但实际上这种行为似乎经常发生。
为同伴放弃自身利益的鹦鹉
在最近对此的研究中,一项有趣的实验结果显示,鹦鹉也有利他的行为。由德西里·布鲁克斯博士领导的马克斯·普朗克鸟类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发现,灰鹦鹉会毫无代价地自发地帮助鹦鹉,并将其发表在《卡伦特生物》上。
鸟类研究所的认知科学家已经试验了灰鹦鹉和蓝头马科鹦鹉是否帮助同伴,已知它们在鹦鹉中智力水平非常高。
首先对鸟笼里的鹦鹉教了一些规则,如果把一枚硬币交给研究人员,就可以得到一个坚果。鹦鹉很容易掌握这些规则。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鹦鹉进行了新的困难测试。只给了一只鹦鹉一枚硬币,这让另一只鹦鹉无法收到坚果。但是,当鹦鹉把硬币交给他的同伴鹦鹉时,他可以免费获得硬币,并用硬币吃坚果。结果,没有收到研究人员硬币的鹦鹉表现出想要硬币给收到硬币的同伴。蓝头的马科鹦鹉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灰鹦鹉有8只中的6只将硬币交给了鹦鹉。灰鹦鹉即使自己不能吃坚果,也会允许他的同伴吃坚果。但更有趣的是,灰鹦鹉递给了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鹦鹉一枚硬币。这意味着灰鹦鹉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相互无私。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灰鹦鹉具有相互的无私性,而蓝头的马科鹦鹉却在群体中找到了不这样做的原因。灰鹦鹉成群结队地生活,而蓝头的马科鹦鹉相对较少。在灰鹦鹉群中,不分家庭,相互帮助可能有利于生存和繁殖。
这种从动物身上看到的无私行为告诉我们,自然不仅仅是一个存在弱肉强食规律的世界。在寒冷的自然世界里,对他人的关怀也会诞生。
首尔科学综合研究生院(aSSIST)朴正烈教授